孔子是第一個探討人格問題的教育家,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要比他的技能重要的多。這一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仍有借鑒作用。我國長期存在著重技能培訓輕人格教育的傾向,培養學生的大多為具有某種專業技能而人格未必健全的勞動者,這種人才顯然不能承擔起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任。我們應該重新重視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使教育回歸實質,把早就理想人格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孔子不僅把人格教育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還提出了完整的人格體系理論,孔子并不要求每個人都要達到圣人的境界,做到比較現實的君子的境界就可以了。這一點對我國一貫拔得太高的人格教育很有啟示意義。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學生資質各不同,他的教育也是各有側重。他往往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他針對不同弟子提出的“什么是仁”,這統一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不一樣的學生,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要求,這是孔子人格教育的高超藝術。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對學生個性要有深刻的了解,孔子在這一點上可謂典范,他對每個弟子的特點了如指掌,主要用的是觀察法和談話法。
校園古代名人銅雕孔子
孔子的人格教育不是孤立抽象的,而是滲透于教育內容和教學環節之中,從教學內容上來看,孔子以詩書禮樂教。“詩”“書”主于“文”,是立言的根本;“禮樂”主于“行”,是立身行事的根本。這些內容各有側重,但都圍繞著“成人”、“成德”這一主題,貫穿著塑造人格這根主線。孔子就是在禮儀的實踐、詩書的學習,乃至射箭、宴飲、駕車的儀式、規范和技藝等知識和技能教授的同時,使弟子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人格境界。孔子還非常注意營造學習氛圍。他經常帶著弟子們走入自然和社會去學習與體驗書本之外的實踐性知識。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目的、目標、原則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樹,直到今天仍有其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