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國學熱”,關于傳統文化復興的討論更是日益火熱。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雕塑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符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雕塑以不同的孔子形象作為雕塑原型,其原型可以來源于古老的傳說,也可以來源于口口相傳的奇聞軼事,雕塑家通過孔子雕塑將這些孔子的形象雕塑出來,既是一種美的享受,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傳承。同時,不同形態的孔子雕塑也可以為后人研究這個時代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提供依據。探索歷代孔子雕塑的演變,可以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對于孔子及儒學的不同建構和重塑。透過孔子雕塑這一載體,發現其“隱喻”,探究它在思想和文化構建中的符號性表征意義,進而思考在新媒介技術環境下孔子雕塑傳播的意義。
校園大型孔子頭像銅雕
孔子像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和藝術的一個特殊文本,主要表現為繪畫和雕塑兩種形式。大量含有孔子內容的漢畫像石是已知最早的孔子像的實物資料。孔子像多存在與漢代墓室中的畫像石和墓室壁畫中,且多集中在東漢。東漢末年,孔子像已經到處皆是了,據《后漢書.蔡邕傳》:“靈帝光和元年,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文獻中有這們的記載,后來發現的漢畫像石、壁畫也得到了印證。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中畫像近百幅,為東漢晚期的恒帝至靈帝時期所創作,其中就有《孔子見老子圖》《孔子擊磬圖》,內蒙古和林格爾東出土的東漢時期墓中壁畫,也出現了孔子問禮圖。孔子是人類的慧根,他指點了中華文明的共有圓心,也開辟了世界文明的東方原點。孔子師先儒而有獨創,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舊,堅守卻能應變,創新與包容的稟賦成就了儒學的博大精深。孔子以后,孟子、荀子以及漢代經學、唐代經學、兩宋程朱理學、宋明陸王心學、清儒,以及現代新儒的加入,使儒家文明蔚為大觀。孔子雕像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促進了現在多元文化與儒家文化的融合,一同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胸懷和深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