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人類較早馴服的動物,它在人類的狩獵、畜牧、農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四川、陜西、河南等出土過數千年的牛骨化石,近年在浙江又除了牛頭蓋骨、肢骨、牙骨等化石三百多件。這些出土的牛骨化石證明,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完成了牛的馴化工作,牛已用作農耕,成為人們馴服的工具。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這會,牛是第一生產力。它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一個符號,具有祈求風調雨順、平安祥和的意思,代表著人們對和諧生活的憧憬與向往。畜牧農耕文化里的“牧牛”體現出勞動人民對牛的原始崇拜到依賴的樸素文化心理特征。牛在未馴服之前,是人們的重要狩獵對象 。人們在長期的獵牛過程中,逐漸馴服了牛,從而完成了從獵牛向養牛的轉變。中國的養牛業作為畜牧業的一部分,到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都處在蓬勃發展階段,同時中國的農業也處于上升時期。古代養牛業的盛況也可以從一些漢字中得到反映。如“牧”“牢”字等,牛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畜牧對象,五代有“六牲”“五牲”之說,牛都位居榜首,從畜牧中的“牧”字可見牛與畜牧的關系。
廣場華爾街牛銅雕
牛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生產工具,它在交通運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傳統的運輸工具中,牛車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古代傳說中有皇帝“服牛乘馬”之說,也是原始畜牧業的一種反映。牛作為家畜之一,用作畜力拉犁挽車,“牛車”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商代二里崗、殷墟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家畜骨骼中,牛骨占有很大的比例。商人占卜刻辭除了使用龜甲外,還大量使用牛肩胛骨。《尚書》中還提到了商人趁著牛車到遠處經商的習俗。除了交通運輸用牛挽車外,古代還以牛為畜力牽引翻車。即牛轉翻車,翻車,即水車,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發明,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牛轉翻車即以牛的拉力為動力來轉動的水車,這種水車多用于沒有流水的地方。畜牧農耕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繼承和傳播的文化。畜牧農耕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牛文化不但以其自身的特點成為畜牧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滲透到了其他民間的文化事項中。牛不但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之源,還寄托著人們的某些精神信仰。遠古的牛崇拜意識已經深深地扎在人們心里,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以致使后世人們的語言中能夠經常使用“牛”或與牛有關的文化事象來表達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