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吳書?潘璋傳》里面記載可以發現,關羽不是戰死,而是被吳軍生擒后所殺。「權征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趙累等。」而根據《蜀記》,關羽被生擒后,孫權本有意招降關羽,想用他來抵御劉備跟曹操。不過左右卻堅決反對,認為當初曹操就是放關羽一馬,這才有后來樊城之圍,更被逼得差點要遷都。孫權認為有理,這才殺了關羽。「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后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斬之。」雖然這則記載,被援引的裴松之認為軍情緊急不可信。
漆金關公神像雕塑
但這也確實給我們后人想像的空間,為什么孫權非殺關羽不可,不能招降關羽,或是把關羽留著當成和劉備談判的籌碼,為什么堅決就是要殺掉關羽?看網路討論這問題,大多認為孫權非殺關羽不可的理由,是因為關羽曾經拒絕孫權結親的提議,還辱罵了孫權。后人從這段恩怨,更延伸出「虎女焉能嫁犬子」這句話,進一步強化孫權殺關羽的動機。不過我覺得,如果此說有理,那對關羽深惡痛絕的孫權,理當要把關羽五馬分尸,碎尸萬段才是。可是關羽死后,孫權卻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都,這很明顯就是想將關羽之死的責任轉嫁給曹操。而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將關羽的首級依諸侯的禮節厚葬,沒有留給劉備任何興兵的借口。從孫權和曹操的作為可以發現,殺關羽是高度政治問題,絕非單純的私怨可以解釋。
站立的關公銅像
另一個認為孫權應該殺關羽的觀點,是覺得關羽絕不可能降孫權。關羽當年可以降曹操,是因為他是降漢而不是降曹。而孫權并沒有任何大義名分,忠義無雙的關羽,當然不可能投降孫權這種無信無義的小人。對于此說,我覺得同樣受到《三國演義》荼毒太深。所謂降漢不降曹,只是后人對關羽的美好想像。關羽那時就是降了曹操,所以才會為其出戰,陣斬顏良。而且就算關羽降孫權的機率真的很低,但留著活的關羽,就像于禁那樣和曹魏做交易不是更好嗎?劉曄對于這點就看得很明白,「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于終始之分不足。」整體來看,殺關羽除了激怒劉備外,并沒有什么特別好處。
所以我大膽猜想,孫權之所以堅決要殺關羽的理由,根本目的就是要激怒劉備。孫權的戰略目標,不只是要奪取荊州,他更希望藉由關羽之死,逼劉備冒然東進,這樣孫吳就可以連益州一起奪下。所以孫權殺關羽,將其首級送往曹操,就是要斷絕劉備和曹操聯合的可能。他期待著劉備興兵報復,孫吳就可以和曹魏一起夾擊蜀漢,大敗蜀漢后,孫吳再趁勢拿下益州。可是孫權的計畫,是想的很美好,但不符合實際。因為曹操和曹丕都不按照劇本來,曹操厚葬關羽,曹丕也坐山觀虎斗,不給予孫權任何支援。因此可以發現,奪取荊州后,孫權可以說處于歷史上最危險也最尷尬的時刻。他得罪了劉備,但結盟的曹魏也對其虎視眈眈。所以就算陸遜打贏了夷陵之戰,孫吳也不敢擴張戰果,進軍益州。因為一但大軍遠征,曹丕可能就會趁勢南下,奪取荊州。整體來說,我覺得孫權殺關羽是沒必要,也使自己陷入危機的愚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