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足石刻的數萬尊造像中,觀音是較多見的題材,至今已發現約有四百多尊觀音像,在全國石窟中創下觀音像最多的紀錄。而僅在北山的龕窟中,就有唐宋時雕鑿的觀音像百余尊,被稱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
千手觀音銅浮雕雕像
佛經中,觀音為拯救不同苦難的眾生,可以隨機應變出三十三種化身。在大足石刻中,就有近三十種不同體態和裝飾的觀音造像。包括千手千眼觀音、不空羂索觀音、如意輪觀音、數珠手觀音、寶籃手觀音、日月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寶印觀音、魚籃觀音、凈瓶觀音、柳枝觀音、玉露觀音、寶珠觀音等等。其中水月觀音造像就有22個龕窟。
四面觀音菩薩銅像
大足石刻的觀音造像,不管是站姿還是坐姿,均面容恬靜,神態端莊,裝飾華麗,刻工細膩,充分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尤其是北山第113號龕安逸秀雅的水月觀音、第125號龕楚楚動人的數珠手觀音、第136號窟精致細膩的日月觀音和寶印觀音,以及寶頂山金碧輝煌的千手觀音等等,均是石刻藝術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水月觀音大足石刻中的水月觀音像較多,以北山第113號龕最為著名,還有佛灣第133號水月觀音窟、石門山第4號龕中的水月觀音、妙高山第5號窟的水月觀音像等等,共有二十多個龕窟。
北山佛灣第113號龕中的水月觀音像,是大足石刻中的精品。龕外門楣及門柱刻水波紋裝飾,以示「觀音坐水旁,靜觀水中月」。正壁主像水月觀音,戴繁麗花冠,著荷葉短衫,瓔珞敝體,披帶飄垂,曲膝安坐,悠閑自若,瀟灑寧靜,展現觀音雅致之美,令人由衷向往。「坐觀水中月」的水月觀音,是佛教三十三觀音相之一。唐代著名畫家周昉最先描繪的水月觀音像,備受世人所好,廣為流傳。
數珠手觀音北山佛灣第125號龕的數珠手觀音像,容貌嫵媚,婀娜多姿,又被稱為「媚態觀音」,是大足石刻的精品名作。數珠手觀音,因其手掐數珠而得名。數珠原是誦念佛號經咒時作計數用,佛教又稱掐珠念佛能增長功德,尤其密宗修行更注重數珠之功,數珠手觀音便成為信眾廣為供奉的菩薩。
這龕的數珠手觀音像,赤足立于蓮臺上,頭戴花冠,發絲垂肩,胸飾瓔珞,雙手交叉于腹前,右手執拈數珠,左手撫扼右腕,目光下視,嘴角微收,含顰欲笑,面呈羞色,嬌媚娉婷。其頭部微側,腰身前傾,雙足后靠,使體態呈優美的曲線形,加上飄拂的衣帶,若「吳帶當風」,更楚楚動人。
十三觀音與十圣觀音北山佛灣第180號為十三觀音變相窟,開鑿于北宋。窟正中刻圣觀音像,頭戴富麗寶冠,薄衣長裙,袒胸露臂,右手撫膝,呈游戲安逸狀坐在束腰方座上,頂懸如意寶蓋,座前有兩朵仰蓮。其左右兩側壁各立六尊觀音化身像。
石門山第6號窟左右兩壁刻有對稱的十尊觀音立像,被稱為十圣觀音窟。十位觀音立于并蒂蓮上,莊重典雅的神情,為宋代石刻觀音的精品佳作。根據觀音像頭上所刻的題記和所持不同法器判斷,左壁是凈瓶觀音、寶藍手觀音、寶經手觀音、寶扇手觀和楊柳觀音;右壁是寶珠手觀音、寶鏡手觀音、蓮花手觀音、如意輪觀音和數珠手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