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崇敬關公的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在規范和造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諸多方面,曾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光深深扎根于廣袤的中華大地,并且早就跟隨華人漂洋過海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大陸的關公文化熱曾經沉寂了一段時間,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關公文化在東南沿海又開始逐漸升溫,內地也開始受到影響。從趨勢上看,關公文化熱有可能在大陸再度興起。為了繼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使之比以往更健康的發展,為改革開放服務,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我們認為對于關公文化又必要重新思考,系統的研究。
黃銅拂須關公神像
關公并不等于關公文化,提到關公其人,如同提刀張公、李公一樣,人們首先關注的是他的姓名字號、年齡籍貫等等,而提到關公文化,人們首先關注的是其內涵、特色、源頭、成因、影響等等,二者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因此,不能簡單的將關公與關公文化劃上等號,進而認為關公是山西運城人,山西運城就是關公文化的源頭,此其一。其二,考察我國傳統和現行做法,一個人的升平傳略都是一起工作過的地區或單位表現為主,而以其出生地為次。具體到關公其人,理所當然應以其長期戰斗并最后壯烈犧牲的荊州為主,而年輕時逃離之后再也沒有回去過的出生地則只能為次。陳壽《三國志.關羽傳》也正是這樣寫的,我們現在探討關公文化的源頭也自然應分清主次。其三,關公文化并不是關公生前自己創造的,而是其死后,由后人造成的。首先自然應是由長期同瓜農在一起英勇戰斗,親眼目睹過關公壯烈犧牲、親身感受過關公好處的荊州人民不斷孕育、逐漸造成的,而絕不可能是其他。人們供奉關公可以說是關公文化的一個最豐富的內容。關公懲惡揚善、顯靈護軍、保國安民的記錄,史志、筆記無所不載,佛、道、儒三教無所不傳,匹夫匹婦無所不信,窮荒狹裔無所不至,傳播之廣如大氣充于宇宙,影響之廣可謂至矣、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