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因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一生勤奮好學,最大的抱負就是希望能夠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所以他在魯國為官和周游列國期間,廣收弟子,隨時隨地的進行講學。他通過教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論述,對后世的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孔子讓自己提出的教育思想付諸實踐,他以卓成有效的實踐,改變了教育對象局限于統治階層成員的歷史傳統,開創了平民教育的新紀元。孔子有教無類在思想在歷史上起到了很大的進步作用,概括起來就是不分行業和出身,打破奴隸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不分地區和族類,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擇對象廣收弟子,造就了一批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才。
廣場孔子銅雕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的有教無類的思想擴大了教育的對象,具有鮮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傾向,推動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局面。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 ,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爆棚的今天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人才需求更大,不僅帶動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教育對象的擴大。高等教育也進入后大眾化時代,并向著普及化時代邁進。因此,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全民教育”這個新概念,然而很多學者卻常常把“全民教育”與孔子在“有教無類”相提并論,雖然兩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為了更好的理解、實施“全民教育”,對于孔子在“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深入的理解就變得十分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