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孔子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對“孝”的道德觀念給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內涵,在《論語》中有大量記載孔子與弟子談論和探討“孝”的內容。孔子認為養父母之身即用物質贍養父母是盡孝的基本內容,并認為人人都能夠做到,因而沒有將它作為重點加以強調。孔子在我國歷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對“孝養”與“孝敬”做了區別;前者所關注的只是從物質、經濟層次上來奉養、滿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則增加和突顯了精神、感情層面的內容,要求子女對待父母應懷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尊敬,強調子女對父母要多加關心,盡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長壽和精神愉悅,使父母在有生之年提以養體和養志。可見,孔子的“孝”,是從人性角度、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來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質奉養和精神慰藉的有機結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來強調和凸顯人與動物的區別。
銅雕古代名人孔子
孔子孝道的現代意義在于有利于培育人們的感恩意識,有利于弘揚家庭美德,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有利于促進良好道德觀的形成。首先,感恩,是社會權利與義務對等的道德天平,是社會正義的內在要求。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養人們的感恩意識,使人們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歷史。以感恩的心創造快樂的人生。其次,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只重視自己的小家,無視對父母的孝敬,甚至有的兒女還虐待老人。有了孝的進入,家庭成員的關系會進一步拉近,從小事做起,真正對父母盡孝。孔子的孝道思想包含著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心和愛護,富有人文主義情懷。要想達到社會的全面健康的發展,我們就要弘揚孝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形成健康的循環發展模式。多為社會做貢獻也就是為自己做貢獻,還可以增強綜合國力,從長遠看會造福子孫后代。最后,傳統理論型文化是建立在孝文化基礎上的,因為孝文化所處理的是父母子女關系 ,是中國道德觀念的核心,并從家庭內部的孝推廣到社會上,達到泛愛眾,最終,形成了我們民族孝的文化心理性格。我們在心里樹立起孝敬父母的觀念,才有可能去孝其他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