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香爐文化源遠流長,香爐同佛教的盛行有著密切的關系。佛家認為,香與人的智慧、德行有著特殊的關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圣,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書記載,佛于說法之時,周邊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譬喻證道者的心德。東漢時,隨著佛教的傳入,以焚香供祀神佛,寄托人們的情感和祈愿,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活動。其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佛家用香的風習不變,而且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如今更是有佛寺處必有香火,居士之家也必設香案寶鼎。中國的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廣泛而又差別頗大、造型各異的就屬香爐了。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香爐似乎是點燃線香的器具,于是說到香爐的樣式,大多數人腦子里總會出現宋代哥窯或龍泉窯的雙耳爐,再就明代的銅質宣德爐及其仿制品了。其實,香爐的種類和用途遠不止于此,其歷史淵源也起碼在兩千年以上了。
至圣先師孔子銅雕
在線香出現之前,古代燃香的基本方式并非將香料直接點燃,而是透過炭火的培烤而取其香氣。火與香料之間往往有云母石片相隔,使香料達到“香而不焦”,這與我們印象中香爐中插一炷或三炷線香完全是兩回事。線香的出現大約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此我們在古代繪畫、墓室壁畫、敦煌壁畫和佛經版畫中都只見形象各異的香爐,卻看不到插在爐中的線香。“紅袖添香夜讀書”歷來是文憧憬的美夢,而這種“添香”也并非僅僅是點燃線香的香頭那么簡單,而是將各種香餅、香球、香丸在炭火之上慢慢焙燃,并不斷添加香料,使香氣漸漸升騰的繁復過程,否則也就索然無味了。香爐之屬的另類,最有趣的是印香爐,又稱之為香篆,雖然燃香的器具,卻是有爐之名而無爐之形。其樣式多為層疊的香盒,或為方形、扁圓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原本是寺中誦經計時的工具,因此香篆又可歸屬于計時器的大類。唐宋之際,印香爐已不僅是寺中誦經的計時工具,也是俗眾焚香的一種精巧玩物。香爐種種,與文化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種情趣和意境的載體,作為一種造型和材質都十分復雜的器物,至今仍受到收藏者的喜愛。但是隨著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它的實際作用已經如同那淡淡飄散的輕煙而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