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省塑州市的崇福寺,是國務院1988年1月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崇福寺的大雄寶殿前,有一座清初鑄造的銅鼎爐。
普明寺銅香爐
銅鼎爐的高度為1.65m,圓形爐身的外徑為0.8m,鑄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安置在圓形石座之上。崇福寺的銅鼎爐,也是由三足兩耳圓形鼎式爐身、中空開窗的爐腹和攢尖式爐頂等3部分組成,但爐頂飛檐檐角上的龍首浮雕以及最上部的寶頂,在“文化大革命”動亂中,已被損壞。不過,爐身、爐腹以及其上的紋飾、圖案和大量銘文,都保存完好。
法門寺銅香爐
該鼎爐的造型和鑄造質量都很高,而且,有兩大特點,一是有雙層爐腹,這在古代鼎爐中,是狠少見的;二是爐身上有漢、蒙兩種文字的長篇銘文,而且還有梵文,這在全國現存的古代鼎爐中是唯一的。為什么銅鼎爐身上有漢、蒙兩種文字的銘文呢?這里還有段故事,原來在崇福寺的大雄寶殿前,有一個雕塑得很精美的石爐,被侵華日軍掠走。
后來,不知何故,日軍又從內蒙某地將此銅鼎爐移置于此。由于銅鼎爐是從蒙古族佛寺中移來的,銘文是由蒙族知識分子所寫,所以,鼎爐身上有漢、蒙兩種文字的銘文,鼎爐上的漢字銘文為:“維皇清乾隆四年,歲在屠維洽協實大慈示見后二千七百祀之期,故我副都網慧公鳩工繕材精舍於乘化蓋,欲續大慈氏之炬,以永燭斯世也。復鑄巨鼎于殿前,命琛為之銘,琛辭不獲命,乃拜手稽首而銘之。
曰:偉哉吾師,遠宗調御,具足威神,肇修福慧,凈身言意,作等知琋,印彼招提,圣教覃敷,迷津普濟,盡此十方,莊嚴佛地,妙諦證圣,香花文虔,滌清三業,廣作福田。德林蘇赫琛。”此外,在爐腹的各個面上,除開有窗口外,還有很多梵文。因而,該銅鼎爐的文物價值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