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金銅佛坐像”,鎏金多處脫落,發髻高隆,形似塔狀、又似葫蘆,頂嚴飾物如壺蓋,螺發敷紺青彩。耳垂長,眉間白毫,鼻端尖挺,雙唇寬厚,含露笑意,面相稚拙,頸刻三道紋,腰部收束。著右袒式袈裟,右衣角自右腋下繞過搭左肩。佛衣貼體無痕,僅左肩處刻劃衣緣皺褶,衣邊及腳踝邊緣鏨刻簡易波紋且裝飾一道連珠瓔珞,瓔珞前后環繞至左臂,表現尼泊爾特色。佛像左手結禪定印,右手觸地印,結跏趺坐于蓮臺上。佛座為前寬后窄,半月形束腰式雙層蓮花座,造型同永宣宮廷造像風格。蓮臺正面主尊像前橫置一半浮雕金剛杵,蓮座封底蓋中央刻有十字交杵圖樣。
盤坐的如來佛
尼泊爾造像傳承印度鹿野苑笈多風格,對藏傳佛教藝術影響深遠。此像尼藏風格明顯,眉間白毫凸出,佛衣平滑無痕,圖案裝飾簡化,連珠瓔珞和蓮座上的連珠紋,已從明代早期永宣造像的圓形簡化為方塊形,從形制來看,應是明代梵式造像晚期之作。
站立的如來銅佛雕
二、不動如來的造像特征此像左手結禪定印,右手觸地印,以及佛座前的金剛杵,表現出金剛乘五方佛的東方阿閦佛之造像特征。金剛杵是阿閦佛的標志,《都部陀羅尼目》曰:“金剛杵者是。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合中道。”金剛杵表堅利之智,斷煩惱伏魔障。
阿閦佛又名不動佛,不為瞋恚所動,是為“不動”。《阿閦佛國經.卷上.發意受慧品第一》云:“用無瞋恚故,名之為阿閦。用無瞋恚故住阿閦地。”《維摩詰所說經.卷下.見阿閦佛品第十二》記載,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于彼國沒,而來生此。”維摩詰以神力令諸大眾得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凈,弟子清白。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凈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萌發對眾生不起瞋恚的誓愿,經過累劫修行,于東方妙喜世界成佛。
“金銅佛坐像” 明(1368-1644) 銅鎏金 H13.5×W10.5cm